李安凌Ann: 漂泊探索,梦想照进现实的“设计”生活
李安凌Ann, IKEA新产品开发项目主管,“点燃”北京项目学员。大学毕业后就在IKEA工作,今年是第九年,做过配送,零售,采购和产品开发,分别在瑞典德国工作过,加上短期出差,漂过了30多个国家。2014年开始,调入深圳。Ann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点燃Ignite项目期间曾参与公益创业项目,是一个基于微信的捐款平台,后来被中国加速器投了三万美金。还和几个朋友做了一个物品博物馆的公众号,讲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故事。Ann是一个好奇心比较重,喜欢探索的女孩,有时候也会横冲直撞做“坏”事……
您在多个国家工作和生活过,这段经历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nn: 宜家的企业slogan是:“Create a better everyday life for the many people.”这段经历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人们的多样性。地方文化,生活方式差异,都会影响每个人对家居产品的不同需求。比如,因为生活习惯,许多瑞典家庭要在厨房安装洗衣篮,放置洗衣机,我们需要为他们设计符合橱柜大小,承重20kg的洗衣篮,但这样的产品,在一个中国家庭可能很难被理解。还有,我们在设计全球销售的不锈钢的沙拉碗的时候,要避免使用星形的花纹,主要是出于宗教考虑,阿拉伯地区会有所忌讳。
您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Ann:宜家是一个供应链巨无霸公司,做产品开发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如何通过有效又清晰的沟通传达信息并合理利用整条链的资源。
供应链一长,牛鞭效应就特别明显,灵活性也会减弱,一个微小的产品预测错误往往就会导致终端销售库存大量缺货或者滞货。偶尔也会出现上游理想化,下游不配合,或者各个层级KPI互相打架,导致最终产出结果不够好的情况。
在IKEA提供的众多产品和服务中,有哪些针对中国用户的设计的产品您觉得最有价值和印象深刻?
Ann: 我们部门是专门负责开发符合各个不同市场的产品的,客户是各个不同国家的宜家零售部门,供应商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为中国客户我们做过筷子,中国年的红包,塑料密封米缸等等的产品,销量都非常好。另外,宜家凡事都讲求DIY,没有什么附加服务。未来尽可能节省成本,从而最终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最近在中国一些城市的门店开始推行了房屋室内设计服务,非常受欢迎。总体来说,大部分的中国顾客还是更希望商家可以给出一整套的房间设计方案,省去自己搭配的麻烦。
IKEA中国是靠什么赢得客户喜爱?
Ann: 对于压力较大的现代人来说,家是一个给你安宁,让你开心,当你疲惫了一天之后,可以给你关怀的地方。
IKEA中国做了大量的家访,每一个品类销售部门,包括每个当地的门店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了解当地顾客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家居产品的需求,反复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顾客家里的空间让居住变得舒适。并通过宜家会员俱乐部收集各种顾客的反馈,设计开发符合中国人民需求的低价,功能性强,高质量,环保又美观的产品。最后用能被当地人民接受的方式在卖场进行展示,引导中国客户去使用这些产品,获得更好的家居生活品质。然后再通过收集到的反馈,持续不断优化,优胜略汰,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您觉得点燃项目对您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
Ann: 就像给了我一本武林秘籍,打开了商业世界的知识海洋。有三个方面明显的收获:
第一个是学术方面,我工作的时候很多事情主要关注的是How,怎么执行,点燃项目告诉了我Why。比如Baba Shiv教授的课程,引导我重新去审视宜家在卖场如何引导顾客,从而产生购买行为的。
第二个是实用的工具,通过参加design thinking的workshop,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做初期的产品分析,之后我在做风险管控的时候加入了这个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避免了一些Proto type时期容易犯的错误。
第三个是专业上的提升,在跨国公司供应链工作了9年,第一次有机会和大学时代的偶像Hau Lee教授交流,在如何获得供应链的敏捷性这个问题上获得了非常直接的指点。
这些点滴的收获帮我建立了一个可以用来分析任何商业模式的工具,而且给了我一个检索目录,未来可以不断地深入探索,让我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地改进工作方式来获得结果的最优化。
您在点燃创业团队项目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Ann: 通过和点燃项目里的优秀同学一起合作开发一款产品,我练习了如何更好地去合作,去谈判,并且掌握了短时间内表述自己的商业模式的技巧。这些软性的东西在工作中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我不断去反思和提高。
最重要的是我们之后也一直都保持联系,有合适的机会也会一起合作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第一届的学员有好几个一起合作创业的,现在都起步了,并且发展得不错!
您读过最好的商业类书籍是什么?
Ann: 这个书名这几年不断地被更替。最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无印良品的改革》。深入浅出地谈了无印良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品牌定位和运营管理方面,因为处在同一个行业里,看到了里面有很多值得不断反思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