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在创造力领域并不适用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该定律认为,只要你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去不断练习,最终就可以精通某种技能。

比如,对于一个专业营销人员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每天早上坐下来,花几分钟用记事本和笔记录下尽可能多的新产品名称创意。刚开始时你可能只是想到一些很普通的名字,但是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出现像是iMac,Frappuccino或Uber一样让同事赞不绝口的创意,对吗?

好吧,很抱歉在这里打破你的幻想,但是上述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根据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生Melanie S.Brucks和市场营销学副教授Szu-chi Huang的最新研究,定期进行头脑风暴会议不太可能导致独特创意的增加。实际上,创意的平均新颖性(即你的灵感偏离惯例的程度)反而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

“这个研究结论有点令人惊讶,” Brucks说,她于2019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市场营销学博士学位,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营销学助理教授。“更多的实践并不能激发更多的灵感,人们在创造力方面实际上会变得更糟,即使他们自己认为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最近在《消费者研究协会杂志》上发表了名为《实践是否能带来完美?—重复性实践对创造力的影响》一文的Szu-chi Huang也承认,她对这个结果感到惊讶。“在我所专注的关于动机的研究领域中,多练习永远是好的。每天进行练习,你就能学会并提高技能,或者至少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事实证明,要想更好地发挥创造力,还需要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思考。”

文章的主要作者Brucks说,她最初是作为一名研究生而被这个课题所吸引的,因为她希望自己能够提出更好的论文课题。她解释说:“很多研究都表明,如果你想在某个方面有所提高,练习似乎总是有用的。所以我想,’好吧,我也可以练习创造力,然后就可以更容易地想到好的课题。’”
 
研究空白
 
然而,当Brucks开始深入研究关于创造力的科学文献时,却发现了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虽然类似于在头脑风暴会议中如何使用可视化技术之类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但几乎没有关于多次实践是否能带来更多创意突破的相关研究。

更为复杂的是,创意认知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发散性思维是在头脑风暴会议中经常使用到的方法,涉及到从一个人已知的概念领域中分离出来并提出新的想法。相反地,收敛性思维需要找到不同的现有概念或想法之间的联系,并将它们与上下文联系起来。

“通常,要想出一个可行的概念,这两种思维都是需要的。” Brucks解释说,“它们都很重要,但又有很大不同。”

由于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要变得更加擅长发散性思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挑战。Brucks解释说,就大多数技能而言,练习往往会通过增强大脑中的某些认知途径,来使他们变得更容易获得改善。与此同时,它还会刻意淡化其他途径,甚至将其切断,以便为优先任务分配最佳数量的认知资源。通过不断练习的确可以使大脑变得更加高效和专注,但是这种重复性的练习也会“使你的大脑变得不那么灵活”,Brucks指出。

创造力的本质就是要求思维不断转换并扩展到新的位置。但是,大脑的僵化恰恰与创造力的本质背道而驰。为了研究重复性的练习将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创意的产生,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创意产生的效率,Brucks和Huang进行了一个分为两个阶段的研究。
 
实验如何进行
 
在研究的第一阶段,共413名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要在连续的12天内坚持练习一项发散性或收敛性的创造力任务。发散组的人每天必须花几分钟的时间给新产品想一个新名称。而收敛组的人则被要求参加一个测试,寻找三个不同单词之间的共同链接。例如,“冷”可以在单词“肩膀”,“汗水”和“疼痛”之间建立起联系。

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在每天的6:00至12:00之间完成任务。在这12天结束后,这些人还要填写一份关于如何评价自己在实验中表现的调查问卷。

 

要想有效地提高创造力,我们必须要改变练习的方式,结构也需要变得更加灵活。
– Szu-chi Huang

 

在这12天中,发散组的参与者总共想出了大约15,000个新名字,其中大约三分之二是独一无二的—平均每人每天想出了5.71个独特的名字。与此同时,收敛组的参与者平均每天也完成了大约相同数量(5.69)的测试问题。但这两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趋势是有区别的。发散组每天想出的创意数量几乎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收敛组在完成测试的效率方面却有很显著地提高。

除了仅计算独特创意的数量之外,Brucks和Huang还把这些创意交给了一个评审团来评估它们的新颖性和是否有记忆点。“例如,如果我想为一个播客APP命名,我可以提出数百个独特但不十分新颖的名字。” Brucks解释说,“我可能称其为Podcast Organizer,或是其他类似的名字。所有这些名字可能都是独特的,但它们并不算是一个好的创意。”

相比之下,像Earworm或是Peas in a Pod这样好玩的名字就会更新颖。

她说,“新颖的创意往往来自于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角度,是将数个随机的想法融合在一起。例如,可能在想创意的时候你正好觉得饿了,所以就会想到‘peas in a pod’这个名字。”

当涉及到新颖性时,发散组的受试者实际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平均而言,他们在研究的最后一天所提出的独特创意远远没有第一天的创意那么新颖。
 
我们在早上的时候最聪明
 
在研究的第二阶段,Brucks和Huang选拔了507名受试者,并让他们在14天的不同时间段内给新产品起名字。第一个小组在每天上午8:00至上午10:00之间进行,而第二个小组则在下午4:00到下午6:00进行。第三个“灵活”小组可以在上午6:00至午夜之间选择他们自己想要的任何时间。在实验刚开始时,受试者就被要求预测自己的表现,并且在每天的时间结束之后,他们也需要回答想到新名字的难度。

研究人员的主要发现之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性的练习会越来越多地阻碍人们运用发散性思维。事实证明,“人们容易在一天内较晚的时候进行一些习惯性的思考。” Brucks解释说,“他们更不可能偏离自己已经熟知的认知途径。” 与大家通常认为的晚上会更有灵感的印象相反,数据显示那些在晚上11点进行头脑风暴的人的效率是最差的。

奇怪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受试者自己却认为,练习得越多,产生创意的过程就会越容易—尽管实际上产生的好想法更少。

但是,那些希望通过练习找到更多灵感的专业营销人员也不必因此就感到绝望。正如Huang所言,这项研究的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们不可能通过练习来提高创造性的产出,而只是表明现在人们把这件事想得太过简单了。

Huang说:“要想有效地提高创造力,我们必须要改变练习的方式,结构也需要变得更加灵活。” 与其着眼于将创作过程常规化,打破一些惯例可能反而会更有用些。例如,团队负责人可以改变举行头脑风暴会议的时间,或者改变所采用的练习方式等等。

从技术上讲,企业头脑风暴也许可以演变成更类似于即兴表演的方式,即表演专业学生为了摆脱舒适区并释放创造本能而进行的那种表演练习。此外,Brucks指出,在先前的研究中也发现,对创意的产生施加一些限制—例如,要求受试者提供带有数字的产品名称—可以使新颖的概念不断涌现。

她说:“你需要想办法避免那种重复性的练习。” 这样,寻求灵感的人们“就不会沿着一条熟知的道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