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科技创新的“中式秘方”
硅谷成功的秘密究竟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刺激本地的科技创新,复制硅谷的成功故事呢?为了揭露这个秘密,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 Chuck Eesley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助理教授Daniel Armanios对世界各国创业环境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为了他们最近发表的这项研究,两人曾在北京繁华的海淀区待过一段时间 – 这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和科技公司聚集地之一。他们认为,这里还没有聚集足够多的愿意投资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者群体,但是科学园区这个中介角色,在中国新兴的创业生态系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Eesley: 通过对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访问,我发现那里的私人和初创企业投资者并不是很多。 由于反托拉斯法规制度欠缺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政府依然控制了大量资源。 初级阶段的创业者筹集资金很困难。
在中国,政府预算和国内贷款占国内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国有银行管理着国内贷款的四分之三。 总体而言,约46%的中国国内融资都是由公共部门控制,私募股权投资仅占总额的5%。
Armanios: 普遍的看法是,要获得这些公共资源,你需要认识政府中的某个人。 但是我们发现,即使没有政治关系,你也可以通过加入本地的科学园区,孵化器或加速器等,使自己更有可能获得资助。
中国的科学园区,是为了弥合私营企业家与他们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之间的差距而开发的。 作为入园申请的一部分,科学园区还会评估创业者的各种潜力 – 换句话说,减少可预知的投资风险,同时增加获得创业资金的机会。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已经具有商业经验但在本地没有任何根基的创业者,尤其可以得益于科学园区提供信誉的能力。另一个在科学园区获益良多的人群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本地创业者。他们通常具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需要商业方面的相关培训和支持。
中国的第一个科学园区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政府开始鼓励创业,努力追赶其他先进的工业化国家。 它们通常会以企业孵化器的形式,为园区附近的研究机构衍生出来的技术企业,在共享空间中提供各项相关服务。
这个中介角色在中国新兴的创业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因为政府机构虽然控制大量资金,但是没有能力挑选出最具潜力的创业者,并将他们与资金及配套资源联系起来。
创业者如何获得公共融资取决于他们以前的经验、能力和人际网络。那些回国创业的“海归”,通常拥有大量的技术经验和全球化的商业知识。但是,当他们试图从当地政府官员那里获得融资时,这些没有专业知识的官员无法有效地评估这些技能。因此海归会申请进入科学园区,因为这些园区能够以可靠的方式来审查这些技能。
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精英”,包括毕业于清华、北大或中科院等知名学府的创业者,拥有大量的技术经验,但没有太多的商业经验。 进入科学园区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这些技能,如商业模式开发、管理培训、以及市场营销和广告等等。
中国的经验代表了那些正在努力孵化自己的创业生态系统的国家。例如,“启动智利”也是类似的中介机构,他们已运用政府资金支持了约1,000家智利企业。 最近,马来西亚的全球创新与创意中心也已经启动,用来支持和培育强大的创业社区,使创业者能够更容易地分享彼此的创业想法和解决方案。
Eesley: 作为研究创业的学者,我很愿意在该领域做进一步的研究,找出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缺乏相关资源和人际网络的创业者,为他们提供经济高效的培训和服务,协助他们创立成功企业。
Armanios: 设立科技园区既能支持政府项目的运作,同时也帮助创业者从这些计划中获取资源。利用像科学园区这样的中介机构,创业者就可以通过现有的公共政策项目来获取所需的资源,而不必等待或游说政府创建新项目。
此外,帮助各新兴经济体的政府机构充分了解创业者所需的各项支持,也可以为全世界带来更多的创新。即使在美国,试图将基础科学商业化的那些早期阶段的企业也需要政府融资。
这项研究发表在“战略管理杂志”上,标题为“企业家如何利用新兴经济体制中的中介机构获取公共资源”。 除了Armanios和Eesley,他们的合作者还包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李纪珍,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STVP教授联席主任Kathleen Eisenhardt。
原文:How Chinese Cities are Spurring Innovation from Stanford eCorner
翻译:Nancy Zhang